2014/10/21

《積存時間的生活》

記得80歲的齊邦媛老師在出了《巨流河》後的專訪中提到,她覺得老年就是一個人青年與壯年的延伸,不會因為到達一個歲數,進入所謂的老年後,就一躍成了印象中老年人特有的樣貌和性格。看完《積存時間的生活》,腦袋裡出現了這段話。

《積存時間的生活》這本書,像是修一和英子的生活札記,記錄著生活裡的勞動與一生的熱愛,而這些一年又一年重覆被執行的生活習慣,累積塑造出修一和英子的生命精神。
 
「親手營造奠基於生活的資產,就是積存時間的意思。」


這是修一和英子對積存時間的解釋,而所謂資產,除了書中提到的有形物器所營造的生活氣氛外,我覺得,更像是修一與英子從年輕時就明白自己人生鍾情於何事,於是日復一復投入、學習、身體力行,而練就了過「好生活」的熟稔技能和功夫。「好生活」指的並非豐富物質,而是順應四季,取自於土地、愛護土地,再將土地收成化為餐桌上對家人朋友的關懷。例如英子的耕作、刺繡、毛線衣、將收成農作物進行再製;修一的帆船夢、修繕房屋、有條理的為生活留下紀錄。從年輕時身體力行,養成了一身靠勞動與實作過生活的能力,於是在年老自由時間多了以後,發揮加倍的生活熱情。似乎呼應了齊老師說的,老年的風貌是青年與壯年累積蘊育而來的。
 
至於修一與英子的生活默契,在實際採訪修一和英子的出版人-張芳玲的序裡有一段傳神的描寫:
 
我們去修一家的前一天,是到東京「自然食通信社」會見原文書的出版人與撰文、攝影。攝影落合由利子女士,講了一段耐人尋味的話:「修一和英子在家裡的生活,你會以為他們好像兩條平行的線,各做各的事情,但是每隔一段時間,這兩條線就會交集在一起……。」當天一直到某一刻,才想起前一天落合由利子講的這一段話。

當修一娓娓道來斐濟果是從法國來的,味道如何……英子耳朵聽見修一在講斐濟果,馬上收走糕點的盤子和叉子,重新擺另一組盤子和小圓湯匙,準備讓修一表演斐濟果的吃法;接著修一拿出酒來,英子又從櫥櫃快速取出小酒杯,轉進廚房清洗一下杯子……。修一不察,自己走到櫥櫃想找小杯子,但是英子已經拿著杯子走過來,邊說:「杯子在這邊。」我拍下這段過程的影片,看見這對八十幾歲的爺爺奶奶這樣的密契,兩條平行線交會的那一刻,非常感動。特別英子對修一的細膩,對我是最深刻的感動。
 
讓我印象深刻的一篇-《依照節替換的樂趣》。英子提到,時間到了五月下旬,家裡的拉門會改成適合夏天的蘆葦門,餐具會由陶瓷的換成玻璃的,寢具也由羊毛換成麻質的,換季這個大陣仗雖然耗時,但屋裡的氣氛與心情也會煥然一新這種耗時費功為家人營造生活環境的心意,十足溫厚。
 
至於篇幅最大的一類-「所有生活來自於廚房」,描述著英子對廚房工作的掌握與喜愛,並且能把廚藝變成了他人心中溫暖的禮物與回憶。像是《味覺的記憶》裡說的,即使女兒已出嫁,修一和英子仍然習慣把家中的農作物整理或再製後,每兩個月一次寄給女兒,讓她們能吃到當令的食材。而配送的內容都是經過體貼的計劃,像是遇到三月女兒節,大家吃壽司,英子就會提早準備鯛魚鬆和其他壽司配備,快遞給女兒們。而孫女也是這些快遞食物的受惠者,英子提到:

我像這樣連續寄了二十多年的「食物」給孫女花子,直到這陣子才終於覺得把味道傳給她了。總得先讓她吃,讓她在年輕時嘗遍各種食物。這時她只會把東西吃進肚子裡,不會多想,可是等到年紀大一點,有了自己的生活,就會想起那些味道:那個時侯奶奶為我做過……
 
我就是這樣。我並沒有直接從母親那裡學到做菜的手藝,可是吃了母親做的菜,就不知不覺地繼承了母親的味道,正因為覺得傳承這件事很重要,才會不斷地寄送。
 
這本書暖暖的、緩緩的透露著一種對生活的熱情與執行力,以及家人相互扶持的溫暖關懷。很適合持家的妻子和母親,或是夢想過著田園生活的人。雖然它被大雅出版社列為「熟年優雅學院」系列,希望讀者別因此有了誤解,錯過了一本溫暖好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